媒体南审

【交汇点】在主题教育中厚植爱国情怀 南审大学生志愿者为万余遇难同胞姓名描新

2019.11.25
分享到:

来源:交汇点(2019年11月25日)

交汇点讯 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在主题教育中厚植爱国情怀,依托红色文化育人工程,组织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近日,随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到来,该校组织一批大学生志愿者为万余遇难同胞姓名描新,寄托哀思,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与习近平主席一起为公祭鼎揭幕。今年的11月18日,夏淑琴老人到纪念馆进行家祭,南京审计大学大学生志愿者聂鹏在现场搀扶老人,并为她遇难家人的名字描新。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有一面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镌刻着10664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姓名,合计近4万字,被民间称为“哭墙”。从2017年开始,每年的这个时候,紫金草志愿者就会一笔一划把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一一描新。

11月15日,今年的描新工作开启。调配墨汁、查询史料、分辨字迹、细细描新……南京审计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每天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为遇难同胞的姓名逐一“描新”。志愿者们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两点到五点,用笔细细地描下一个又一个名字。

聂鹏是南京审计大学沁园书院2018级电商专业的学生,持续参与这项活动。聂鹏是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爷爷奶奶亲身经历过这段悲痛的历史。他听长辈讲述过当年如何逃出下关城,躲避这场惨无人道的灾难,而南京城又是怎样一番惨烈景象,也时常在书本、学校和媒体报道中了解过往历史,穿过八十二年岁月,他依然真切地能感受到这份沉痛。从小到大,每年学校组织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一次都没落下过。来到南审后,他加入红色文化研究社社团(简称红研社),这两年参与了许多志愿活动。

2018年和平之夜诵读接力活动,有40余位南审学子参加,他是其中之一;今年暑期他参与红色遗迹寻访,在江宁发现了两处抗战烈士墓;他还在老师指导下整理《南京防空经验》,为中国防空史提供非常珍贵的第一手史料;今年9月,他与社团同伴一起,将6万多字的《南京防空日记》从繁体字翻译为简体字,并校对完成。

“我是渐渐热爱红色文化研究与探索的,上大学之后,觉得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他扎根红色文化,想将这方面研究做细、做精,并尽力推向大众。在从事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他接触并了解到紫金草行动,身体力行成为一名紫金草志愿者。聂鹏连续两年参加描新活动,共为约2000个遇难同胞的名字描新,每一笔,都在他心中留下了更深一点的印记。

描新工作并不容易,描笔较为细软,笔画描新更是需要谨慎细致。上下共有九排名单,志愿者们只能够到下面五排,上面四排需要借助木梯。由于尚未闭馆,观众可以进入,出于安全考虑,从15号到19号的工作范围只有下面五排,20号闭馆后志愿者们将开始描写上面四排名字。为保证不出纰漏,志愿者们即使身处冷风,也不能戴手套,遇到字迹不清的名字需要即时查阅资料,反复确认核对无误后再开始描新。

今年聂鹏作为南京审计大学红研社社长,除了自己进行描新工作,还是整个活动的负责人之一。活动对志愿者素质要求很高,因此召集志愿者时聂鹏格外忙碌,从红研社、青共校同学中征集优秀同学,共同参加。除了他,南审有80多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描新活动。

按要求八点到馆,从南审出发乘坐公交需要一个半小时,地铁需要一个小时。这段时间他和同伴早上5点多起床收拾,6点半前在校门口集合出发,下午6点半返校,他们不顾劳累,为了这面非同寻常的墙。

除了描新,红研社的同学还会向观众进行宣传讲解,为大家讲述哭墙的历史、寓意以及那些名字背后的故事与信息,让前来参观的人们对这段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激励大家——“勿忘历史,吾辈自强”。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通讯员 蔡叶 张可欣

链接:

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7fda002d5708436da67a57947ffc4b06/koEr92fovb3yOXXe/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