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与货币研究院 曹彰帆 许幸华 报道
10月11日下午,我校银行与货币研究院举行了本学期第二次的学术讲座,来自西交利物浦的赵晟博士,台湾实践大学的黄玉丽教授和银行与货币研究院的沈中华教授分别进行了学术报告。沈中华教授参与了讲座讨论并主持了本次讲座。
首先,赵晟做了关于在信用评级(以下简称为“信评”)领域,企业付费信评状态(solicitation status)是否会影响信评机构的评级质量的学术报告。详细解释了,为何部分企业没有付费来获得信评的动机,以及为何信评机构会对这类企业出具更为保守的信评的潜在原因。
在第二场的演讲中,黄玉丽首先讲述了隐性保证在学术上的含义。以台湾与中国大陆数家银行的实际数据为例,说明了隐性保证即金融机构出事后,预期政府会出手拯救的机率。若此机率愈大,表示该家银行有较多的隐性保证,并分析了隐性保证对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潜在影响。
最后,沈中华讲述了在研究信评时应该注意的几个特点。首先,中国的信评市场上存在了评级膨胀的现象,与国际信评机构标准也有所差异;另一方面,信评公司采取发行人付费与投资者付费二类模式,所给予企业的评级也有明显不同。除此之外,中国的信评能否准确预测企业违约的几率也仍存疑。最后,以中国首次境内完全违约的企业(超日太阳能科技公司)的个案为例,分析了监管机构应对金融市场风险,降低金融危机的发生,也是个有待研究的课题。
银行与货币研究院多位老师参与了此次讲座,互动环节中,参会老师就论文中的诸多实证问题与方法,以及国际信评市场的现状与中国信评市场的发展,与三位老师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参会人员均从讲座中受益匪浅,认为本次讲座对自己未来的研究和学习有不同程度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