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审

【中国审计报】我国审计高等教育蓬勃发展

2023.12.15
分享到:

南京审计大学与全国审计学专业教育联盟秘书处首次联合发布《审计高等教育年度发展报告(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聚焦审计高等教育发展主题,从审计高等教育概况、专业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几个部分展现了2022年审计高等教育取得的成就。《报告》反映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审计高等教育与相关实践提供一定指导意义。

审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全国共有27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审计学专业及审计相关专业,其中有213所高校设有审计学本科专业,有50余所高校设有审计硕士专业。伴随着国家审计事业发展对审计高等教育及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多所院校进一步加强审计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并将审计专业的办学层次提升至硕士和博士。

调研表明,涉及审计学专业的办学层次有四种模式。第一种是只有本科层次,以北京工商大学等为代表;第二种是有本硕两个办学层次,以内蒙古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第三种是拥有“本-硕-博”全链条培养审计人才体系,这类高校相对较少,以中央财经大学等为代表;第四种是只有博士或硕士层次,前者以上海财经大学等为代表,后者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为代表。总体来看,由于审计非一级学科的定位所限,高校对于博士学位审计人才的培养能力较弱,还需要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本一硕-博”全链条审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增设审计专业博士学位,这一问题有望得以改善。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近三年审计专业本科生升学率呈小幅上升趋势,就业率较为稳定。同时审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注重通过参与各类竞赛拓宽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在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中均获得众多奖项。

审计类课程建设契合新文科发展要求

调查发现,当前审计类课程建设呈现出与新文科发展相契合的几个特点。一是交叉融合性。当前审计类课程体现了与其他学科的嫁接与融合,如工程审计、管理审计、环境审计等,这些课程以培养新文科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的。二是信息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变革,各高校普遍加强了信息类课程的开设与融入的力度,如大数据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等课程,旨在培养更有竞争力的信息化、数智化人才。三是实践性。审计学是具有高度实践性的专业,调研表明许多高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浙江财经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高校开设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学分占比达20%及以上,且实践课程的形式更趋丰富,如创新创业实践、审计实训、审计无人机的应用等。在课程建设成果方面,各高校积极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审计人才的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不断更新迭代。南京审计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开设的审计类课程中有2门及以上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省级一流课程开设方面,南京审计大学有8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有7门。

审计科学研究“理论探索-实践应用”框架初现雏形

高校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力量,审计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在指导审计实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调研高校2022年所发表的高级别科研论文数量来看,南京审计大学位居第一,其次是浙江工商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京学院和云南财经大学均超过10篇,研究成果的绝对数尚可。但进一步从成果的内容来分析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对审计事业发展的贡献度不足,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等问题。在调研高校中上海财经大学有了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及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有12项研究结果被政府相关文件采纳,有5项科研成果被采纳为行业标准;西京学院有审计专利6项,南京审计大学有3项,上述高校在发挥审计智库功能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鉴于调研情况,建议各高校持续推动把审计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服务成果,积极参与审计制度改革、审计准则修订、审计指南制定等重要工作,并通过联合课题研究等方式在审计技术创新、审计管理咨询等方面为各级各类审计主体提供专业服务。

审计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初具规模

近三年,我国高校审计专业课师资队伍不断壮大,2020-2022年全国审计专业课教师数分别为2265人、2406人2629人。从职称结构看,讲师占50%,副教授占34%,教授占16%;从学历上看,学士学位占63%,硕士占25%,博士占12%。总体来讲,博士学历、教授职称占比较低,国家级人才极度缺乏,大多数高校尚未实现拥有国家级人才的突破。从学缘结构看,受审计专业博士教育发展的限制,相关教师均毕业于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数据还表明,大多数高校审计专业课教师数少于20人,反映出审计专业课教师引进难、培养难的现状,这与审计学科所处的学科层级、审计学科建设现状有密切关系。建议各高校坚持以规模适当扩张为基础、以结构合理调整为支撑,通过观念更新、转型发展、挂职锻炼、国际交流等举措不断加强审计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审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审计高等教育国际国内合作格局初步呈现

审计高等教育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与审计行业发展同生共荣,既从审计行业领域获取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也为审计行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成果。

国内合作方面,调研显示,各高校基本都有包括人才相互挂职、课题联合研究、实习与实践基地建设、案例开发等内容的国内合作项目,这与审计专业多定位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契合。其中,以南京审计大学与广东省珠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奥港澳大湾区审计研究院为代表,部分合作已迈入深度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合作方面,各高校的特色亮点也不断涌现。以本轮(2020一2026年)联合国审计为例,截至2022年底,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近10所高校选派教师参与审计项目。自2016年起到2022年底,南京审计大学承担审计署和教育部合作设立的“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以及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高审计机关招收在职研究生,累计为70余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82名审计专业硕士。2023年7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南京审计大学审计专业硕士国际班的留学生回信,总书记的回信既体现了对审计事业的高度重视,也对审计高等教育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出新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