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南审

【南京日报】唤醒责任与使命意识,激发内在动力,南审布置“命题作文”——给30年后的自己写封信

2018.01.04
分享到:

2018年1月4日  南京日报 通讯员 朱芸芸 本报记者 谈洁

十九大报告对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如何引导同学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南京审计大学发起“给3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活动,希望激发同学们的内在动力,唤醒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意识。

“我哪知道30年后是什么样啊?”刚听说这个“命题作文”时,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2017级新生张一弛觉得“难度不小”,“我的未来就像一张白纸,我刚开始想放一张空白稿纸在信封里。”他说,但当他静下来仔细思索之后,对30年后的这封信竟然有了期待。

“30年后的世界是怎样的?人类大脑潜能开发到什么程度了?艾滋、癌症被攻克了吗?未来社会是不是完全超乎想象,就像30年前的人们也没想到社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30年后的我自己是怎样的?”张一弛说,学校党委书记晏维龙在《大学与人生》课上说过,30年后你能干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大学四年干了什么,你的价值观、基本知识建构,乃至你的兴趣爱好、你的美感、你的身体素质……“近50岁的我,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名律师吗?一路上,我是不是有成功,也有挫折?”

泽园书院党委书记陈晓斌说,十九大报告对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如何引导同学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是书院育人的核心。2017级学生毕业30年时,正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发起这个活动,是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内在动力,唤醒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意识。

泽园书院全体2017级新生,34个班级,1536个人,每个人都给30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更为宝贵的是,活动将这些信按班级装盒存进档案馆,“未来之约”的主人们随时想看随时调阅。
在泽园书院举行的“青年梦 中国梦——给30年后的自己一封信”存馆仪式上,20170207班的班长杨航说,有机会与30年后的自己对话,还可以趁机为自己定个“小目标”让人兴奋,他的“小目标”是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0170201班的王雪说,作为个人,不太可能写一封信自己保存到30年后再拆开,但是保存在学校档案馆意义就大不同了。“从知道这件事开始,我每天都在想该写点什么。每天的心情不一样,每天要写的内容也不同,直到最后一天我还在补充修改这封信。”

存馆仪式上,档案馆馆长王丽琳带来了自己的本科毕业文凭和上学时的学生卡片以及当年的期末考题。今年正好是王丽琳毕业30年,她带来的这些“古董”让学生们十分好奇,引来同学纷纷合影留念。“我是你们最真实的写照,30年后的你们与我现在差不多大。那时,翻出当年的信:‘今天看了两本书,听了六首歌,抄了三个菜谱,许了一个心愿……’,感觉应该非常棒。”她说。

经济学专业的新生刘宽感叹,他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写信之前并没有对大学有个明确的目标。写完信后,至少知道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市井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更应在内心深处根植下一颗青年梦、中国梦的种子,以青春的汗水浇灌之,以宝贵的时光孕育之。”张一弛说,“30年后,当一封褪去颜色的泛黄信纸重新在我们面前展开,我想我一定会热泪盈眶地逐字逐句地读完,一定会想起从南审出发的30年的追梦之旅!我希望,到那时,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未负韶华,不枉此行!”